【学研探索】山水城市立体绿色空间规划策略探索——以重庆中心城区为例
友情提示:本文约5700字,阅读耗时约18分钟
An Exploration
of Cubic and Green Space Planning
in Urban Chongqing
山水城市立体绿色空间规划策略探索
——以重庆中心城区为例
//
文 / 图 + 许洁 郝媛
▼
一、引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方向指引。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在视察重庆时又明确指示要“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魅力”。为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落实在重庆大地上,唱响“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品牌,重庆市政府提出“多为城市‘种绿’,多给生态‘留白’”,要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与时俱进打造便民休闲的边角公园、绿化美化的城市边坡、清水绿岸的江边风貌、郁郁葱葱的山边美景,彰显城市活力魅力”等要求。
通过富有特色的整体绿化风貌来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塑造城市品牌,已成为全球众多城市的共同行动。重庆具有大山大水的自然山水格局,其中心城区是世界上极富特色的山水城市,具有构建立体化特色的绿色空间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了将重庆主城区建设成为“近者悦·远者来”,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之城·美丽之地”,本文以重庆中心城区为例,聚焦其5467平方公里范围内全域绿色空间,在总结归纳山水城市绿色空间特征与问题的基础上,创新探索具有山水城市特色的立体绿色空间规划策略,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提升城市人居空间品质,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展现重庆山城江城的特色与魅力。
二、山水城市立体绿色空间特征认知
重庆作为山水历史文化名城,以文化为魂,山为筋骨、水为血脉、林田湖草和城为肌肉,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山、水、林、田、湖、草,还涉及风土、人文、特质山水景观、特色植物等多个方面。为体现系统性以及针对性,笔者通过梳理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本底特色,对绿色空间分布特征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对比,从人体感官不同角度分析、归纳,总结出绿色空间的四大特征及四个方面的问题。
1.重庆中心城区绿色空间四大特征
山环水绕,重山重水
重庆位于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四川盆地的东部,地处大山大江的交汇处,北、东、南三面为盆周群山环绕,西面向盆地内部敞开,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重庆全境,嘉陵江、乌江等大河自南自北奔流而来,开高山辟深峡,造就了重庆独特的山水地理格局。重庆中心城区地处世界上最典型的褶皱山地,华蓥、铜锣、明月等7条背斜低山呈东北—西南走向纵贯全城,东西向横贯流淌的长江、嘉陵江在与这一列列山脉相遇后,仍不忘东流初心,深切出一座座峡谷方得“万里江水入海流”之始终。山水纵横交织,形成了两江、三谷、六峡、六岛、七脉的自然山水格局,孕育出岛、湾、沱、塘、坝、滩、泉等特色水文地貌与岭、崖、岗、坪、坡等特色山地地貌,造就了重庆城独一无二的山水生态基底。
山水入城、城绿交融
重庆中心城区依山傍水起伏生长,既是著名的“山城”,也是典型的“江城”。城市在发展扩张中与山水的融合咬合逐渐紧密,形成了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山城交融、立体多元的空间形态,建筑错落有致,交通立体多样,生活贴近自然。山城公园、山城步道、山城崖壁、山城洞天、山城阳台、山城交通、山城记忆、江城绿岛、江城峡泉、江城绿岸、江城半岛、江城湾区等特色景观元素星罗棋布,它们是这座山水立体都市的基因,更是承载着老重庆人记忆与文化的最美乡愁。
绿量丰富,生态优良
重庆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丰沛的雨水,温暖的气候,为常绿植物生长提供了优良的条件,黄葛树、山茶花等山地特色乡土植物生长茂盛,生物多样性丰富。中心城区5467平方公里中,75%为蓝绿空间(“蓝”指水体,“绿”指绿地,“蓝绿空间”指水体和绿地的空间),为生态良性循环提供了条件。
人文荟萃,文化厚重
重庆的文化源于重山重水,传统巴渝、开埠建市、战时首都、西南大区四大历史时期的历史人文资源聚集于山水之间,“古巴渝十二景”、古今文人雅士留下的众多赞美重庆山水的诗文佳作既是对重庆源于山水、根植巴渝城市文化的高度凝练,更是山水哲学、山水美学、风土人情在重庆时空中的物化。
2.重庆中心城区绿色空间主要问题识别
重庆作为山水城市虽然具有“青山入城、绿水绕城、城绿交融、贴近自然”等生态本底优势和特色,但由于山水的分割、地势落差大、地形复杂等原因,也为绿色空间的系统构建、品质的提升造成一定困难;立体空间的多维丰富,虽然是先天优势,但也是城市绿色空间的打造和维护管理的难点。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绿色空间体系不完善
山水本底保护亟待加强,“四山”森林覆盖率、林相品质等仍有待提升,“两江四岸”未形成连续的绿色界面,滨江绿化空间不足;蓝绿空间网络不连通,次级河流、组团隔离带等串山连水的绿色廊道空间不连通,存在被周边建筑物封闭、蚕食等现象,廊道之间未形成绿色网络。
绿园品质有待提升
中心城区外围田园绿色空间利用不足,梯田、果园等特色化的田园景观缺少挖掘和打造,城乡之间缺少便捷的公共交通,田园景观可达性差;城市人口稠密区域绿量不够。品质方面,山地公园、滨水公园受地形、交通等影响,可达性弱,步行体验感不佳;城市公共绿地品质有待提高,景观品质、艺术设计效果不佳。
立体特色彰显不足
滨江区域的建筑设计缺乏层次感,坡、坎、崖等边角地缺少规划利用;滨江展示面的绿色空间未进行整体设计,横向、纵向之间缺乏植被的层次设计和色彩搭配,绿色空间破碎;建筑体量大、分布密集,山水通廊不连通、透绿性不佳;峡、滩等山城江城特色要素景观品质亟待提升。
人文活动有待开展
巴渝传统园林景观的保护不足,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继承利用不够;缺乏大型的有影响力的城市绿化美化活动,市民的参与少、美化意识不足;绿色产业有待发展。
三、价值研判与目标愿景
对绿色空间的价值研判和规划目标的推导是立体绿色空间规划策略的根本指引,是山水城市立体化绿色空间体系构建、特色营造等具体规划措施的重要依据。
山、水、城、文交织的绿色空间是“大美重庆”中浓墨重彩的篇章,绿色是底色,山水是颜值,人文是气质,空间是载体,绿色空间综合了生态、人文、社会、经济等多重价值,构建立体特色化绿色空间体系是“两山论”(“两山论”指的是“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化路”(“两化路”指的是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重要实践,是建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重点内容,是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的必然要求。
“立体绿色空间体系”的构建,核心在“立体”,其中“立体”重在空间多维、内涵丰富、层次多元;“绿色”重在生态持续、活力健康;“体系”重在网络连通、共享交流。规划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凝聚人民群众对回归自然美好生活的向往,构建完善独具特色的立体绿色空间体系。
基于对绿色空间的价值研判,笔者提出以下目标愿景:塑造世界山地生态绿城典范,建设生态健康、诗意栖居的高品质城市空间,让人文之魂、巴渝风情与自然山水交相辉映,展现“山水绕城,城绿相生,田林镶嵌,人游画中”的美丽画卷,彰显重庆“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魅力。
四、立体绿色空间规划策略
基于问题和目标导向,构建重庆中心城区“两江七脉、六楔百廊、多组千园、四层十重”的立体绿色空间体系。将市民的生产生活、休闲游憩、交通出行等活动融入立体绿色空间,提升山水人居空间品质,实现绿色空间价值的最大转化,总体形成“保护深绿底色、构建蓝绿网络、彰显特色魅力、营造绿色场景”的四大策略。(图1)
图1 “两江七脉、六楔百廊、多组千园、四层十重”立体绿色空间体系构想
策略一:保护深绿底色
筑牢生态基底、保护自然遗产
严格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空间,保护“两江七脉”(长江、嘉陵江及7条平行山岭)山水骨架空间,修复受损山体、水岸,逐步减少平行山岭中居住的常住人口,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确保森林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保护两江自然岸线,预控沿江绿带,逐步减少100年一遇洪水位下居住的常住人口;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及其迁徙活动廊道;保护城区周边的永久基本农田、成片耕地,锚固自然生态基底,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维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原真性、稳定性。(图2)
图2 重庆中心城区“两江七脉”分布示意图
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严格保护和管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图3)
图3 市级自然保护地示意图
保护特质地貌
分类设立特质地貌保护名录,开展特质地貌保护专项规划。重点保护江北嘴在内的11个半岛,龙洲湾等11处江湾,广阳岛等6个江心绿岛,猫儿峡等6处江峡景观,照母山等200个城中山体、沿江56公里自然崖线。保护峡、滩、沱、浩、坝、岭、岗、坪、坡、碛石等特色山水地貌,维护好其周边的天然绿色空间,原真展现其雄、奇、险、秀的美学特质。(图4)
图4 与水有关的特色地貌景观
策略二:构建蓝绿网络
“六楔百廊”蓝绿廊道强化山水系统联系
依托“两江七脉”绿色生态基底,建设城市组团分隔绿带、次级河流滨河绿带、高快速路绿化带、山城步道绿道等组成的四级蓝绿山水廊道,严格管控廊道宽度,加强廊道的连通性、可达性,发挥串联山水系统、增强人与自然联系、促进城乡融合的作用。(图5)
图5 “六楔百廊”蓝绿廊道规划示意图
“多组千园”绿园体系还绿于民
为体现城乡融合发展,将绿、田、园、林等城乡绿色空间有机融合,提出建设市级——地区级——社区(村)三级绿园,建设城市外围郊野田园、城中山体公园、湖库湿地公园等各级各类公园,实现“城中有田、乡中有园”。将50~100公顷的城市绿地、乡野连片农田打造成市级绿园,实现城区5公里、城郊10公里半径全覆盖,提供市民游憩和农业生产混合功能。将10公顷左右的城市公园和田地、园地打造成地区级绿园,实现城区2公里、城郊4公里半径全覆盖,满足市民日常休闲、采摘体验、赏花观叶等需求。充分利用1~4公顷的绿地、边角地打造成社区(乡村)级绿园,实现城区500米全覆盖,建设老百姓家门口的“口袋公园”。强化绿园配套设施建设,增强游览的可达性和舒适性,建设全龄友好的游览环境。(图6)
图6 城乡绿园分级分类模式构想图
“四层十重”立体绿化,增添城市绿视率
从立体空间上,规划好岸、城、城中山、平行山岭四个层次,统筹好岭(峰、脊)、崖(山腰、山脚)、顶(棚、架)、墙(围栏)、底(柱)、路(园)、桥(隧)、坡(坎)、岸(堤、坝)、岛(江心绿)等十重要素空间,“种绿、补绿”打造十重立体绿化,保持城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视觉通廊,把绿色镶嵌在城市每一个角落。预控通江、通山绿廊,建设疏密有致,“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典范城市。(图7、8)
图7 “四层十重”立体空间控制要素示意图
图8 风光眺望系统规划示意图
策略三:彰显立体魅力
因地制宜,道法自然
在自然山水区域,注重展现自然天成、大气磅礴的原始自然之美,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自然而然,不进行过度的雕琢和工程化改造。在乡村田园区域,注重展现纯真质朴、野趣盎然的田野之美,挖掘具有山地特色的梯田、湖塘、林团、坡园等山地田园景观,保存依山靠水、有机分布的乡村空间形态,活化利用传统村落和庄园。在城市集中建设区域,注重展现山水呼应、自然和谐的融合之美,控制城市临山区域、滨水区域的建筑高度、密度,预控通江、通山绿廊,建设疏密有致、“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典范城市。
突出山地特色,营造立体绿化
突出山地城市的层次性特点,分为平行山岭、城中山体、城市立体绿化、立体绿岸四个层次塑造。第一,充分利用缙云山等平行山岭,营造郁郁葱葱的立体绿冠,加强森林抚育、植树造林,丰富山脚、山腰、山顶植物层次结构,适当改造林相。第二,充分利用城中山体,塑造立体绿园,严格控制临山地区建筑高度,形成“城中可观山、山中可览城”的山城公园。第三,充分利用坡、坎、崖、桥、隧、洞,营造层次丰富的立体绿化,鼓励公共建筑,新建建筑阳台、屋顶的立体绿化种植。第四,充分利用滨江区域的高差,塑造立体绿岸,加强消落带生态治理,丰富滨江路绿化种植,形成连续的绿色界面。
优化植物色彩,丰富大地景观
为突显山水磅礴起伏、城乡融合的特点,规划针对不同山水地貌、地被空间提出规划指引。在山体空间,重点以雄浑苍翠为背景色,在山顶、山腰处适当搭配色叶植物、开花乔木,丰富多样性和层次感。在滨水空间,重点以清秀碧绿为背景色,在绿化缓冲区适当增花添色,形成多彩岸线景观。在田园空间,重点以茫茫碧绿为背景色,其中,在山谷平坝处通过规范种植,形成大面积的彩色斑块,不同的色块拼贴组合,呈现青黄相间、琉璃万顷的田野景观;在山丘缓坡处通过农作物品种的自然组合,呈现色彩交织、层层叠叠的梯田景观。在坡坎崖空间,重点以青黛墨绿为背景色,局部栽种黄色、红色等暖色调树种,达到提色提亮的效果。
植入巴渝文化,赋魂山水空间
山水文化是山水城市的魂,是立体特征中的“内涵”部分。第一,强化对传统的尊重和保护。保护古巴渝十二景原景原貌,通过艺术、数字技术等手段再现历史记忆;保护、修复鹅岭公园等巴渝古典园林,统一协调周边环境,强化传统风貌;宣扬黄葛树等本土特色植物的精神文化,保护古树、名木,实施“绿色遗产计划”。第二,注重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深入挖掘各类绿色空间的历史文化,赋予绿色空间文化内涵,讲好山水人文故事,提升绿色空间内在气质。
策略四:营造绿色场景
规划将生态、形态、文态、活态、业态,“五态”协同运用,从山、水、田、园四个维度,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营造“4+13+N”的场景体系,将生境、诗境、画境落地为可进、可感、可游的“人境”,让人民有更多机会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体验生态之美,让山水怡情、人文怡心、风景怡目。(图9)
图9 “4+13+N”场景体系构建思路示意图
基于场景体系的构建,规划形成了“3+2”山水城市立体特色指标体系,为规划的实施构建目标参照体系和考核体系;提出6类23项专项规划与实施项目的建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规划引领作用,由分管部门牵头落实各类专项规划、实施方案、美化工程等;提出4类30余项市民活动项目库,策划相关活动、节日、会议、展示等项目,由政府、市场、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等多元主体组织参与,让绿色空间成为市民与城市、与自然、与他人之间的美丽纽带和交流空间,成为城市“名片”,持续焕发活力、具有温度。(图10)
图10 “3+2”山水城市立体特色指标体系示意
五、结语
城市的生态生产生活正面临一场宏阔而深刻的发展变革,成为我国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生动注脚。笔者认为城市的绿色空间不应仅仅是“面子”工程,应是推动城市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途径,是检验人民幸福度的重要指标。重庆是山水城市的典范,具备打造立体特色化绿色空间的先天优势,本文以《重庆中心城区立体绿色空间规划》为例,希望通过总结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山水城市立体绿色空间的规划策略,为重庆中心城区努力实现“近者悦·远者来”,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目标,为进一步加强城市绿色空间建设与管理,提供一定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许士翔,师卫华,李程,公园城市语境下的城市绿色空间概念分析及功能识别,[J];建设科技;2020,07:72-75
【2】英国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及对中国城乡生态网络构建的启示[J].剧楚凝,周佳怡,姚朋.风景园林.2018(10)
【3】趋近正义的城市绿色空间规划途径探讨[J].叶林,邢忠,颜文涛,向云,何磊.城市规划学刊.2018(03)
作者简介
许洁
注册城乡规划师、正高级工程师、重庆市区县首席规划师、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项目评审专家库国土空间规划专家。现就职于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持参与百余个规划编制和研究项目,荣获国家级优秀规划设计2项,重庆市优秀规划设计10余项。
郝媛
注册城乡规划师、高级工程师、重庆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专家。2004年,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毕业,2012年于香港大学房地产学院取得可持续发展专业理科硕士学位。毕业后就职于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至今,主持参与过多类型规划项目和创新型研究项目,荣获国家级优秀规划设计1项,重庆市优秀规划设计3项。
往期回顾
来源:《城市地理》美编:张雪责编:叶倩主编:江龙翔